任何領域都有值得不斷學習效仿的一面。
有些事不是我來教你,而是過程你讓我更成長。
任何相遇都有箇中道理,因緣具足就達成了。
蘭嶼義診除了美景照,其實有更多我想紀錄分享的心情。在護理工作領域我算有一點點資深的學姊,畢竟在醫學中心可以活30年,堅持一直站在第一線而沒被現實打倒,不管周圍有任何壓力或耳語或負面能量,皮要有點厚、耳要有點背、手腳不能鈍、心要學會自己點燃一把小火持續燒,就對了!
我以為工作上自己做得已經很好,對內對外不用解釋,盡力就是滿分。去蘭嶼義診這幾天,我反思眼前熟悉到不行的工作竟然覺得:我到底做了什麼?給個案真的是他們需要或只是我想給的?會不會早陷入管子與洞的關係而已?我有把基本需求放入第一考量嗎?
有句話說:拿掉名片頭銜,我是什麼?
反問自己:拿掉病人身上管路,他需要什麼?
這問題有點可怕,沒有頭銜我什麼也不是,不是護理師,不是組頭,不是專業人員,可能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中年歐巴桑。而拿掉管路後,病人不需要我幫忙了,那他需要誰?還要護理師訪視關懷追蹤嗎?我不就沒有存在的價值?
圖中有五張照片都處理過,是牙科義診過程看到很震撼自己的情境,這幾位都沒有留置管路。
左上:在獨居長輩家狹小的床鋪邊上,護理師跪坐在很窄的邊上,握著阿公的手慢慢安撫,用母語解說等一下治療的過程,外面溫度37,沒有窗戶室內又瀰漫曬魚乾的味道,能維持溫柔的講話真的非常不容易。
右上:這一戶沒有門,所謂的牆僅勉強靠塑膠網狀分格,床靠簡單木板釘成小平台,阿嬤虛弱的躺在上面,說話的聲音有氣無力,護理師直接踏上平台耳朵貼近阿嬤的臉,聽阿嬤緩緩說她想表達的事情。
左下:個案診斷癌症,定期回台東化療+電療,治療讓個案末梢麻且刺痛,護理師到宅執行美足護理,增加末梢血液循環 ,一邊放著個案熟悉聖歌,舒緩情緒與不適症狀,藉由溫度力道的接觸,讓安寧個案放鬆,得到平靜。(反觀台灣的安寧居家服務都啟動較晚,在團隊介入的時候大多已經只能數饅頭了)
正中下:個案洗牙,言語不通,我在旁協助,透過牙醫師右手下的嘎吱窩空間,看到另一名溫柔又有安全感的堅定陪伴著。
右下:阿嬤失智,喜歡唱歌,在牙科治療前大概唱了十首歌,護理師不急不徐陪著安撫情緒,坐在木板床邊牽阿嬤的手,引導後續治療進行。
護理如果跳脫健保給付可以不計本錢的只為提升生活品質而訪視,那真是大同世界耶!
好吧!我白日夢……
如果老了,我想可以考慮遷居去住這裡了,有人性化的照護,非常放心。
我的管案量與訪視量是這裡的N倍,所以很難做到。